去年深圳“两会”,深圳市长许勤所作工作报告中,首次提出深圳将依托毗邻香港、背靠珠三角、地处亚太主航道的优势,重点打造前海湾、深圳湾、大鹏湾、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,构建“湾区经济”。在日前落幕的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上,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所作工作报告中提到,“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”。
“湾区经济”这一概念被不断提到深圳战略发展的重要高度。作为“珠江口湾区经济”概念提出者的市政协委员,陈可石教授认为,深圳的湾区经济形态,还需得到更明确的定位,“使之上升到国家层面,得到统一的战略部署。”昨日,接受晶报记者专访的陈可石教授还透露,他将在深圳“两会”上,提交建议深圳启动“大深圳规划”的提案。
粤港澳湾区经济与京津冀、长三角一同形成三大国家城市群的战略思考,非常重要,广东省应重视这一提法,并将之推上国家层面。”
——陈可石
面向太平洋经济的国家战略
2013 年9月29日,深圳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,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副院长、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教授应邀作报告。报告中,他比较了世界先进城市及其发展历程,并据此对深圳城市发展的研究提出了“10项建议”,其中颇为引人关注的便是:沿珠江口湾区经济将到来,深圳要借此成为珠江口湾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。
会后,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层敏锐地看出了这一提法的重要意义。“市委领导派人找我,要了我对湾区经济研究的全套材料。”市政协、市规土委以及福田、罗湖、龙岗等多个区政府,也纷纷邀请陈可石教授前去讲解“湾区经济”。
在陈可石教授理解中,“粤港澳湾区经济”对南部中国而言,是个经济地理的大概念,“粤港澳湾区是个城市群,要通过沿珠江口的11个重要城市合力而成,从而使广东省经济聚焦湾区,并成为面向太平洋经济的国家战略。”他认为,粤港澳湾区拥有近一亿人口和各类自然、产业资源,而湾区内城市各有特点,因此“每个在其中的城市,也都需从湾区整体着眼定位自身发展。”
应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部署
二战前,以纽约为中心的湾区经济带动了整个北美经济的高速发展;二战后兴起的旧金山湾区,成了北美西海岸的第二个经济带,涌现了各类高新科技、创意产业;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崛起的东京湾区曾将日本推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。陈可石曾承担“世界先进城市比较研究”的课题,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热点的总结,并结合对广东省、深圳市发展的研究,他认为,“未来50年,沿珠江口城市群应该通过产业更新,共同联动发展,吸引世界主要的资本、人才,从而成为一个大湾区经济。”
目前,国家层面有京津冀、长三角等经济带,“唯独广东省的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,粤港澳湾区经济与京津冀、长三角一同形成三大国家城市群的战略思考,非常重要,广东省应重视这一提法,并将之推上国家层面。”陈可石认为,沿珠江口11个城市,通过国家层面上的设计,更能得到统一部署。
将关注“大深圳规划”
如今,深圳肩负“一带一路的桥头堡”“打造国家级自贸区”等多个战略任务,应当如何梳理“粤港澳湾区经济”与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”、“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”之间的关联呢?
“现在深圳有许多提法,但都得围绕核心理念,就是要基于粤港澳湾区经济的概念。要想把前海做大做强,就需要湾区经济的思维。大屿山、前海、蛇口、横琴、南沙等等,相互间不应是简单的竞争关系,而是联动多赢的。同样也要在此基础上理解‘一带一路’,不能只是考虑深圳怎么和‘一带一路’产生关系,而要多考虑:湾区经济是‘一带一路’的重要支撑。”陈可石表示,基于“湾区经济”思维,他将在市政协会议上提案,建议深圳市委市政府启动“大深圳规划”,其中包括以“四湾一河”(即前海湾、深圳湾、大鹏湾、大亚湾和深圳河)构筑深圳未来滨海城市空间新格局、规划设计的编制权下放到各区、展开以2050年为目标的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等内容。
观点
四方面着手启动“大深圳规划”
陈可石委员建议,深圳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,需要高质量的规划设计。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“大深圳规划”:
“海上深圳”以“四湾一河”构筑未来深圳滨海城市空间新格局。
东莞、惠州、汕尾空间和交通一体化规划,未来的深圳-东莞-惠州-汕尾-汕头将以轨道交通快速连接,使原特区内外与周边城市实现空间共享,打破区域的界线。参照伦敦和纽约的成功经验,实现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格局。
在惠阳筹建深圳第二大国际机场,带动深圳东部及周边城市群整体发展。
“面向大海,春暖花开。”海洋文化将成为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征,未来将有一半的市民住上海景房,一半的市民在海上度周末,海上交通将成为深圳交通网路的重要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