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777993397微信公众号:窦预空

重磅预警,美债升破3%!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

发表时间:2018/04/30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886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北京时间(4月24日)晚,在美股开盘后不久,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%的整数心理关口,曾一度涨到3.0014%。

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%

与此同时,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二也创下多年纪录,自2008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2.5%。

美债“破3”绝对不是一件平常事,自2011年以来,3%收益率的关卡只被短暂触及过两次,分别是在2013年和2014年初。

美国国债收益率,一直被全球资金市场当做“标杆”,因为美国国债几乎是教科书般的“无风险投资”。美债收益率走高,意味着资金的“价格”升高,钱比以前更贵了,资金的闸门将关得更紧,这对美股来说是个很坏的消息。

果然,美股周二扩大跌幅,道指一度跌逾600点。纳指盘中也跌破7000点整数位心理关口,跌幅达1.85%。有人甚至担心,美债破3%这个整数心理关口,可能会终结美股的这轮牛市。

借贷成本上升

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常被视作国际债券市场标杆,和全球借贷成本的黄金指标。美债收益率的攀升,释放出的发债成本攀升的信号。对于企业来说,过去低利率环境下的宽松信贷恐怕时日无多。

包括“新债王”杰弗里·冈拉克和Guggenheim Partners首席执行官Scott Minerd在内的全球知名固定收益投资人,都把3%当作是决定30年债券牛市是否告终的指标。当今年2月份的美国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超过2.9%后,引发了美国股市的大幅回调。

在很多分析师心中,一旦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.05%,达到上次2011年触及的水平,那么市场可能会从天堂跌到地狱。

CNBC的文章中称,由于对通胀预期的不断上升,投资者近来一直在抛售美国国债,进而导致收益率上升,这有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更快地收紧货币政策。

摩根大通预计,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将在今年年底前涨到3.15%,与彭博社调查的56位分析师的预测中值相同。

全球进入加息时间

年初至今,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累计上涨近25%。

美债收益率上涨和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密不可分。利率提高意味着“钱更贵了”,而美国国债作为近乎无风险的投资品种,投资者自然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。

美国时间3月21日,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,目标区间为1.5%-1.75%。这是2015年底之后第6次加息了。

由于美联储加息节奏已经相当清晰,全球其他主要央行也选择了跟随加息或者缩表操作:

2017年,中国央行三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;

2018年3月,日本央行雨宫正佳表示不排除加息可能;

2017年11月,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几点,为十年来首次;

2017年10月,欧央行决定从2018年起缩减“量化宽松”政策规模;

2017年7月-2018年1月,加拿大央行也进行3次加息,将基准利率提升到了1.25%。

而就在上月底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后的几个小时,中国央行也开展了7天100亿的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上浮5个基点至2.55%。

美联储前高管:还应持续加息

对于美债破3这个重大事件,前美联储信贷风险管理主管理查德·罗伯茨表示,他预计在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3%后,美联储将维持加息节奏。以下是罗伯茨访谈内容精选:

我认为,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长期的上升反映了两件事,一是市场参与者对通胀的预期略有上升;二是市场参与者预计美联储很有可能将继续维持渐进式的加息路径。

所以我说,美联储早就应该开始加息了,并且当初根本不应该施行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。美联储现在的加息行为,是在美国本就疲软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。而我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美国经济数据无论多么亮眼,都是具有误导性的,而且都是跟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施行的货币宽松政策相背而驰。

美联储目前的不得不加息,原因有两个,一是美联储需要摆脱无息债券,以便于其能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降息;二是市场越来越认为,回归正常的利率区间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
得益于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,那些原本应该破产的低效生产商和消费者都仍正常运转。而如今,美联储早已进入了渐进式的加息路径,所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银行破产。

过去这八年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,美国是在从透支未来,但现在是时候还债了。美国经济在这几年度过了美好的时光,但现在我们将不得不承受一些“痛苦”来偿债。所以我认为美国将需要一个由高利率所导致的经济衰退期。

除了这些外,美国经济还有一些其他问题,我个人特别关心的是美国的一些大银行。我担心我们还没有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里学到应有的教训,尽管美国的大银行最近的财报都很好看,但他们都是得益于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。另外,美国现在放宽了杠杆贷款标准,这等于是回到了金融危机前,这让我非常紧张--显然,较高的利率会影响住房、住宅投资。

回归正常的利率非常有必要,因为那意味着美国整个国家重新返回储蓄的轨道上,而储蓄又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回到正常的利率后,我们也能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下,重新审视、观察美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,并想办法解决。

美国三大股指随后暴跌

标普跌1.37%,纳斯达克跌1.7%,道指跌1.74%;欧洲和亚太股市开盘后,也悉数下跌。

除此之外,让我们再来看一张统计图。

历史上,每一次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上突破趋势线,都伴随着危机的爆发: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何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威力如此之大?这就要从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逻辑说起了。

现代金融市场的定价,几乎都可以纳入一个叫做「现金流折现」(DCF)的模型当中进行处理。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,甚至是房地产市场。

简单来说,现金流折现的思想,即是将一项金融资产未来产生的所有现金流,按照一定的机会成本(折现率)调整后进行加总。而此处的机会成本,指的就是模型里的分母,通常被不严格地称做折现率。在众多的折现率当中,美国十年前国债收益率,通常又被当做一个锚,因为它代表了全球最高信用国家的政府中长期信用水平。

没看懂?没关系!

一言以蔽之,美国十年期国债,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核。

它的波动,将通过定价逻辑传导到所有金融资产,包括股市、债市、汇市、大宗商品和房地产市场。也即是说,你可以把美国国债十年期收益率,看做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,它的波动,将通过一系列逻辑,传导到所有大类资产上去。

为什么3%会引发如此大的市场动荡?因为它正是目前十年前国债收益率往上突破趋势线的水平。华尔街多位大佬警告,如果超过3%,美国股市牛市将不可避免地终结。

收益率的上涨远未结束

美国10Y收益率升破3%,意味着中美两国利差进一步缩窄(目前中国10Y收益率为3.6%,利差已从高峰的150个bp缩减为现在的60bp,1bp=0.01%),这会给人民币造成较大的贬值压力(逻辑是利率平价,不展开。Again,训练营的同学应该不陌生)。

考虑到如下这一系列因素,美国通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稳步走高,是确定无疑的事实:

减税刺激+稳定甚至加速的货币紧缩(加息与缩表)+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市场(意味着减税会推高收入而非就业)+油价的飙升

稳步走高的通胀预期,已经反映在10Y的收益率连续上涨的趋势当中。目前看来,这一趋势远未结束。有金融市场人士估计,本轮美国10Y收益率将突破3.5%。
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中国将往何处走,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推演的问题。

中国将往何处走?

不妨从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、汇率三个角度分别做一个沙盘推演。

货币会放松吗?不太可能。

按照前面两部分的分析,如果中国货币在当下时点选择放松,导致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下移,那么中美两国的利差会进一步被压缩,这意味着给人民币施加巨大的贬值压力。

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逻辑,资本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出,进而涌向高利率国家,以减少全球配置的机会成本。

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行吗?显然并不,这一点我稍后分析。

那货币会紧缩吗?也不太可能。

理由是贸易战已经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,在对冲这种负面影响的过程中,货币紧缩雪上加霜。

理解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,要始终把握一个基本事实:中国是顺差国。

意思就是中国是产品输出国,我们生产,美国消费。现在美国不愿意再承担这个角色,因此我们国内的生产,就会面临过剩的困境。这也是前几天政治局会议提出要「扩大内需」的背后原因。

如何扩大内需?一个国家的总产出,按照需求来分,可以分成三个部分:

投资+消费+净出口,前两部分是内需,最后一个是外需。现在外需不行了,逻辑上要么扩大消费,要么扩大投资,别无他法。

消费扩大起来容易吗?难。

考虑到过去两年中国居民部门为「去库存」做出的艰苦努力,几十年的房贷,已经完全透支了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。

因此只剩下投资。而投资又可以分为制造业、基建与房地产三块。

制造业投资容易启动吗?同样难!

为什么?因为制造业的ROE(投资回报率)已经显著地被金融和地产挤出,几乎为零,甚至为负。重塑制造业的ROE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,可能到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整个过程完成,市场重新出清之后才有可能。

事实上每个季度公布的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,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始终趴在那里,很佛系。

但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它,这是经济「调结构」的重点,也是我们掌握核心技术的必经之路。只是在短期内,它很难说能担当稳定经济的大任。

房地产投资呢?

房地产投资启动起来非常容易,只要放松调控和融资即可。然而我认为政府并不会这么做,理由有三点:

1)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已经非常高,GDP占比已经达到50%,且上升速度令人发指地快!

重点在于居民负债水平提高速度非常快,快到吓人!居民债务率从20%到50%,美国花了40年的时间,中国只用了10年。按照这个速度,三四年之内就可以达到美国上一轮房产泡沫时的顶点73%。

也正是居民加杠杆,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。房地产投资的增长,是建立在对未来几十年居民消费的透支基础之上的。

2)此时启动房地产,与高层「三大攻坚战」之首的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」的政策意图相左。

重大风险主要就是指系统性的金融风险。一个高杠杆的市场,如果继续玩儿命加杠杆,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。参考2015年A股的「杠杆牛」。

3)日本的前车之鉴。

如果此时启动房地产,就和当年日本面临外需萎缩时的应对策略一样,结果大家都看到了。

尤其是结合美国处在收益率上升的周期中,如果中国的货币不能收紧来保持利差(事实上也不能),那么人民币有较大的贬值压力的情况下来启动房地产,有可能造成房子锁不住流动性,进而出现资本外逃导致房地产泡沫被动破裂的的系统性风险,这种结果的破坏性极大!这也是为何汇率不能大幅度贬值的根本原因。

推演至此,扩大内需的手段就只剩下基建。

事实上,启动基建也会有很大的压力,因为那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债务会上升。而就在前不久的会议上,还把「去地方政府」的杠杆当做当前「结构化去杠杆」的重点来抓。

但我认为,综合以上分析,高层很有可能放弃这一短期目标,转而容忍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短期上升,以此来实现「扩大内需」的目标。结合最新政治局会议对「乡村振兴」战略,及「脱贫攻坚」计划的描述,我认为以乡村基建的扩张等来带动内需的提升,是可能的,也是可行的。

而这样的推演,也完全符合中央对「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」的表述。积极的财政政策,落实到具体执行,极有可能就是基建对经济(内需)的托底。

因此,财政政策来看,减税和基建都会继续「积极」下去。

前者是为了产业升级和转型,即所谓的「调结构」;后者是为了对冲外需的降低,即所谓的「扩大内需」。

最后是汇率,汇率在利差持续被压缩的前提下,肯定会有较大的贬值压力。因此未来人民币贬值一波是可以期待的。但难以出现长期的大幅度的贬值,理由如下:

一方面,特朗普不会允许中国通过人民币贬值来解决外需下降的困境,这不符合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立场。

另一方面,中国通过贬值本币来增强产品竞争力,也会伤及美国以外的贸易伙伴,这在当前中美对抗的大环境下,显然对中国是不利的。

综合以上,我们不难得出结论:

中国在任何一种政策工具的选取上,都会面临两难。但考虑到引发系统性风险最小可能的情况,只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才是目前的出路,具体来说,就是减税和维持相对积极的基建。

货币政策或保持中性,不可能显著宽松,也不可能紧缩。而汇率,将会出现一波小幅度的贬值,但不具备长期贬值的条件。

至于容忍地方政府加杠杆,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债务和银行的可能坏账当做政府的左右手互倒,暂时放松约束是可能的。

如何交易?

基于以上分析的逻辑,交易的策略就不言自明了。

股市不会有大的系统性机会,震荡和题材为主。

理由是货币不会放松,无风险收益率不会趋势性下降。企业盈利在需求承压的情况下也难有超预期的表现。箱体震荡,炒题材概念,是今年的主旋律(例如海南、半导体等)。

债市会高位缓慢往下。

不具备急转直下的条件是因为中国没有通胀预期,增长也不会有出现超预期的可能。但考虑到美债的牵引,中国国债收益率缓慢上行是可能的。

商品是唯一可能存在机会的大类资产。

逻辑是基建托底。此前年初至今,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在悲观的宏观预期下已经狂跌一波,我认为这种悲观预期可能会随着更多「扩大内需」的措施的出台得到修复。此外,美国的通胀,可能在全球范围内,拉高大宗商品的价格。

最后单独说一说房地产。

不管大炮怎么说,或者六个钱包七个钱包,我始终信仰自己的逻辑,即房地产目前是不可能被重启的,理由前文已经详细罗列了。如果之后被打脸,我也心甘情愿地接受。

这个世界上,有太多东西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,我们无法计算它们的或然率。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以有限的认知去逼近无限的可能。

如若不然,我们的每一次行动,和赌博又有何异?

后记

中美贸易战有升级的迹象,美国调查华为,意味着中美贸易战只动动嘴炮就万事大吉的幻想彻底消失,双方的面子已完全撕下。

大象打架,池鱼之殃,资本市场是山雨已来,狂风满楼。无论欧洲,美洲,还是亚洲产业链上下游公司,都开始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与愤怒中。没有人知道这场风暴会去往哪里,但股市已经开始颤栗,波动开始放大和加剧……

欢迎读者留言与我们一对一交流

百万用户都在看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copyright © 200912/20-永久 窦预空(窦网)版权所有 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 :粤ICP备18025288号-1 手机版 英文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