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,打醒了中国人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。外战必败、割地赔款、XX条约…… 近代史上,屈辱成了关键词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随着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,国人自尊心得到空前的提高。尤其是《战狼2》、《红海行动》热血电影,更点燃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。
然而,不久前的中兴事件,如同一记闷棍,再次惊醒国人:原来我们在高端芯片和核心技术方面,基础如此薄弱。《人民日报》发文表示,“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‘命门’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”。
媒体舆论在发酵的同时,一场全民造芯运动,也在全面酝酿。
阿里率先掀起“全民造芯”风暴
4月19日,在中兴事件发生的3天后,阿里首先对外透露芯片研发消息:阿里巴巴达摩院正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-NPU,吹响了进军“芯”战场的号角。
4月20日,阿里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--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。4月21日,阿里集团CTO张建峰向媒体透漏,除了中天微,阿里还投资了另外5家芯片公司(寒武纪、Barefoot Networks、深鉴、耐能Kneron、翱捷科技ASR)。这标志着阿里 “芯”战场的征战,已经全面展开。
百度、腾讯、今日头条、京东等巨头,也没有缺席这次“全民造芯”运动,分别对外公布了对于进军芯片的布局构想。不过,唯有阿里此次造芯动作,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,持续霸屏媒体头条。
同时,受中兴事件影响,国内A股市场的芯片板块掀起强势上涨,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,截至4月24日收盘,芯片国产化指数自今年2月8日的低点3852.89点起步,已反弹至5802.36点,涨幅为50.6%。中国芯变成了投资者眼中的炒作机会。
另外,中国芯的话题,还给媒体、自媒体、段子手们提供了撩拨国人情绪的极佳素材。甚至还出现了“芯片靠研发,研发靠人才,人才靠教育,教育要靠学区房,炒房才能拯救芯片行业”这样的段子。
笔者不禁担心,一个非常严肃和沉重的话题,被各方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放大,其中不乏为了蹭热度,追求曝光的投机者。
更重要的是,在这次全民谈“芯”的同时,自主芯片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,总被众多舆论给选择忽略了。这个关键环节,就是应用和生态。
全民炒芯 生态短板却被忽略
一千人的眼中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每个人都用不同的视角,去解读这次中兴风波。
梁宁那篇刷屏文章《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》,在多处,指出方舟当初遇到的这些问题,就是操作系统、应用,以及整个生态。其实也是自主芯片普遍遇到的困境。
“CPU做出来了,再自己做原型,然后自己做产品。做完产品,发现没有配套软件可用。”。
“但是那么多的软件移植、适配、二次开发,真不是1家、10家、100家公司干得完。”
“Wintel就是你的顶层,你的成本与性能只能在它框定的空间里。”
“搞不定的依然是操作系统。差距大的依然是生态。” ”当年,绕得过Intel,跨不过微软。如今,绕得过Arm,做不出安卓。”
网上一篇匿名文章,话糙理不糙的说出方舟的问题,“方舟2001年我就测试过,bug无数,不说市场竞争力了,就算是他们贴钱别人也未必愿意用得,倒贴不起debug的成本。”
解决目前自主芯片的发展困境,仅凭一腔热血去“造芯”,以及号召BAT全面加入,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即便推出了CPU和自主操作系统,上百万的软件应用移植、二次开发、数据迁移,是一项天文级的浩大工程。
中兴事件爆发后,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(CCF YOCSEF)紧急召开了一场名为“生存还是死亡,面对禁芯,中国高科技产业该怎么办?”的特别论坛。在会上,一张“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”的图表显示,国产芯片在各个领域的中国市场占有率,几乎为零,这侧面反映出制约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——“没有人用”。当日论坛上,多位专业人士均提到,中国的芯片,最大的掣肘反而在应用层面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一句话直击要害,“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,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。”如果距离用户太远,闭门造出了自主的 “芯”,却没有应用场景,显然没有意义。
龙芯负责人胡伟武也表示类似观点,只有应用才能帮助芯片不断发现错误、改正错误,从而实现迭代。
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, 仅把目光局限在“芯片”和操作系统,依然会掉进“解决了芯片,却解决不了生态”的老坑里。
浏览器解决“生态”难题是否有可行性?
和国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芯片厂商相比,中国在自主操作系统方面,更是严重的滞后。而按照过去客户端软件开发的思维,没有操作系统,谈何在此基础上,开发应用?
在十多年前,这些问题的确非常棘手。但近年来随着Web技术和云服务的发展,360为自主芯片提供出了新的思路:浏览器可以承担起底层芯片和海量应用、用户体验之间的桥梁。
具体实现上,以往对性能有要求的生产力软件,如Office Word、PowerPoint,视频剪辑软件甚至是虚幻引擎或Unity 3D的三维游戏,今天都正在云端化,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,就能满足工作、学习和娱乐的各种需求。
下图为开发者展示的Angry Bots Demo,它是由WebAssembly项目发布的一个Demo,由Unity游戏移植而来。
这几年,由于WebAssembly和WebGL技术的发展,在浏览器里实现在线文档编辑、视频云剪辑,甚至支持Unity 3D的三维游戏,都毫无问题。甚至有人预测,WebAssembly和WebGL的成熟,会逐渐取代各类对性能有要求的生产力软件。
WebAssembly和WebGL这两项技术,最早是开源社区贡献给Firefox,随后Google Chrome浏览器也开始支持这两套标准。360浏览器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多的浏览器,在w3c的框架下,无论是安全浏览器,还是极速浏览器,都已具备完整的Web Assembly和WebGL能力。
WebAssembly和WebGL带来的影响之一,就是加速各种应用从C/S向云计算迁移。以往浏览器只支持字符脚本的解析执行(如JavaScript),而现在主流浏览器均获得类似于Android虚拟器的字节码解析执行的技术。这一项技术一方面可以将原来c/c++/java代码编写的程序,转换成浏览器可执行,另一方面保证代码可以高效原生地被执行,据统计,绝大多数的场景下性能损失在10%以内。这意味着对大多数用户而言,已基本感受不到B/S和C/S之间的差异。
“自主创芯”的弯道超车机会
中兴事件让国人感受到了“芯痛”,但也给“自主创芯”带来了一个奋起直追的机会。和其他汽车、能源、高科技等领域一样,芯片产业也需要用“弯道超车”思维。
多年以前,IT行业已经掀起了“去IOE”的潮流,云计算风起云涌,迎来春天。现在绝大多数的应用已经从客户端/服务器方式,迁移到云服务器上面。因此,自主芯片的生态体系,不必在迷恋过往的C/S思路,针对不同的芯片架构、OS环境,分别去做客户端的适配。只要芯片制造商跟浏览器做好对接,完全可以批量地将各种国产芯片整合起来。换句话说,未来芯片厂商只要做好浏览器的兼容性,其它应用的兼容性都可以由浏览器解决。只要浏览器的适配做好,用户的数据就能平滑迁移。
芯片厂商和浏览器的紧密协作,在国外已有很好的先例。以英特尔和谷歌为例,由于谷歌做Chrome浏览器,涉及指令集优化,多媒体性能等,英特尔就为谷歌专门成立了性能优化团队,帮谷歌用上最新的多媒体指令集,优化多核处理器的性能,在Tick-Tock周期内推动芯片按照需求去优化指令集,让整个用户体验更加出色。
笔者预测,随着计算能力向云端集中,浏览器极可能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制高点。浏览器流行的新技术,会大大提升云服务的用户体验。而浏览器体验的优化,将会是国产芯片普及的重要一环。如果自主芯片厂商可以借鉴英特尔和谷歌的协作模式,从芯片研发之初,就让浏览器厂商深度参与进来,紧密协作,势必能解决沉疴已久的应用匮乏、用户体验不佳等痼疾。
360浏览器目前拥有超过4亿的活跃用户,在技术和用户体验方面,具有超过十年的积累。艾瑞数据显示,截至2017年12月底,360安全浏览器、360极速浏览器占据用户使用时长超过55%,占比超过其他浏览器产品比例之和,成为用户使用时长最长的浏览器。
如果360浏览器能和自主芯片厂商做好配合,或许将加速自主芯片上的生态繁荣,让数亿的大众用户,也能用上“中国芯”。
相信到那个时候,基于“中国芯”的产品,不需要爱国情怀,也不需要政策扶持,而是靠扎实的用户体验,来赢得市场地位。